中央一号文件深解读:转方式,为农业谋出路
发布时间:2015-03-20 浏览次数:6219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等涉及加快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话题受到广泛关注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这一要求为当前农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
  这些年,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农产品。尽管总体形势不错,但与城乡居民的需求和与国际农产品竞争格局相比,农业产业化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在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与农业成本日益上升的压力下,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需要更快些。
  结合我国农业实际情况,调整结构,市场需求是导航灯,资源禀赋是定位器。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向紧缺品种、优质特色产品、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调整,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向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转变。
  种养结构方面,要加快推进农牧结合。随着收入增加,人们对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较快,牛羊肉供应连续多年趋紧。据统计,牛羊肉年均消费增长3.9%,供不应求带动价格连续上涨13年。同时,随着饲料成本持续上升。当前玉米主要用于养殖业的饲料,但秸秆却大部分被废弃了。专家认为,如果把部分玉米改为青贮玉米或苜蓿,不仅饲料供给可以增加一倍,饲料成本得以下降,质量也可以提高。
  区域结构方面,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农业与生俱来具有区域性特征和结构性特色。天山南北长棉花,黄淮海宜产冬小麦,广西盛产蔗糖,海南最宜天然橡胶。农业部已发布《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按照品质特色、规模优势、市场导向等原则,对原有的特色农产品品种进行调整,重新确定144种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鼓励各地结合资源禀赋和战略功能定位,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在产品结构方面,要发展品牌农业,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不少农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缺少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尽管农产品注册商标数量4年间翻了一番,而把原料当商品卖、把土特产当品牌卖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发展品牌农业可较好地破解这一难题。
  农业结构调整既有现实紧迫性,更事关农业长远发展。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认为,调整农业结构要从初级的农业种养业内部优化结构,催生和拓展出加工、流通、销售等新环节,不断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韩长赋认为,规模经营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由于各国农业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的不同,决定了农业规模经营形式差异。我国在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各地要根据区域特征、土地条件等因素确定农业规模经营的形式。
  目前,各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户和承租户按照约定价格,将土地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流转。这样做的好处是解决了部分农户无人种地和不想种地的问题,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承租方也可以通过规模经营获得更大利益。但是,这种形式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地方强行推动土地流转,片面追求流转规模,侵害了农民合法权益;有的地方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健康有序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农业规模经营形式。目前,全国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103.88万家,7829万农户入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一起,构成了我国农业生产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服务体系。不过,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上还是规模小、实力弱,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总之,近些年广泛兴起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成为农业规模经营的主力军。每一种新型经营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地规模经营的要求。至于一个地方要采取哪种形式,要按照法律要求,根据当地实际,遵照农民意愿,考虑经营主体的实际经营能力,不能强行简单地采取某一种模式。
  加强农业生态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这些年,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了粮食持续增产的局面,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统计显示,我国每公顷土地使用的化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每年农药用量约为180万吨。另一方面,我国的耕地、淡水等资源也面临开发利用强度过大等问题。
  韩长赋说,加强农业生态建设,首先要做到不欠新账,逐步使透支的农业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具体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要念好“减、退、转、改、治、保”六字诀。
  减,就是要减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通过大力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逐步减少化肥、农药和农业用水总量。
  退,就是要逐步退出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这就要求各地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整农业生产力布局,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对于需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湖的,要继续坚决退还。
  转,就是要着眼推进农业废弃物转化利用。农业部提出要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运用综合的技术模式,力争到2020年,75%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废弃物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基本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利用。
  改,就是要致力于把地力下降的土壤改良好。具体来说,要通过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对耕地质量进行“挽救式”保护。
  治,就是要把受损的生态环境逐步修复治理好。当前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专家指出,修复治理不能全靠政府,还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发展替代产业、绿色经济,让农民从中受益。
  保,就是要严格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等。专家表示,除了落实已有的保护制度,还要进一步探索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保护补偿等制度。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