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忏悔录:可惜、可气、可警
发布时间:2016-10-28 浏览次数:6790次

昔日高位官,今日阶下囚。在囹圄中将自己的生命过往一一回顾,白纸黑字地落笔,再交由中纪委公布天下。

对于个人来说,这无疑是可悲可惜的一种经历。且不说一人落马之后给周遭之人带来的影响,仅从组织上说,党培养一个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财力的。习近平也曾在一次会议上说,每次看到落马的高级干部,心里首先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如果我们细究贪官的人生经历,也经常可以看到,这些人可能家里有老母亲,可能出身贫寒,可能吃过许多苦,也可能有着实干和能干的青壮年时代。就像《红与黑》里的于连,因为前后经历的对比以及凄惨的下场,才更突显出这种悲剧的“可惜”氛围。

但在感性的“可惜”之后,我们会感到,读这些忏悔录,会有“可气”的感觉。

之所以下这个论断,是因为,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相似的诱惑,在相似的条件下,大多数人保持住了定力,但有人迷失了自己。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就忏悔自己因为迷上玉石而玩物丧志,最后栽在“雅贿”里。是玉石的错么?不,是自己的信仰发生了扭曲。

事实上,从2013年起,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就开设了“以案警示”栏目,定期刊登贪官案件的剖析,并有其本人的忏悔内容。这些官员大多级别不到“老虎”,但是正因为此,才让普通的党员干部可能有“类似”的感觉——级别相似,遇到的情况也可能相似。

比如,有的曾经是“打黑英雄”,但是却对“家里人”不断照顾,暗地里输送利益;有的喜欢下班后跟朋友“哥们儿”喝两杯、打几把牌,最终在赌局中抽不了身;有的是被勾肩搭背的老板们“围猎”,有的则是被一度的“红颜知己”所“狙击”……

这,也就是贪官忏悔录的警示作用。

我们说,反腐,从来不是一场个人利益之争,也不是为了整谁;让贪官忏悔,也不是要把谁钉在耻辱柱上,或者五花大绑游街,而是为了警示全党、净化政治生态。他们经历的,别人也一样可能经历;他们被一些东西绊倒,有的是个人原因,有些可能带有普遍意义。

因此,党员干部看了这些忏悔录之后,要能“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党内有关部门看到这些忏悔录,应该对某些有共性的问题及早研究,并且做出相应的制度设计,以防更多的人再次摔倒在此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