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粮食账!
发布时间:2021-11-10 浏览次数:1498次

日前,商务部印发《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提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在网上出现个别的过度解读,有人似乎对于米面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产生疑惑。

我国粮食收成情况如何?农产品供应是否会出现紧张?其实早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宣布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就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或许有人不解多灾下丰收缘何?1.3万亿斤这个数字到底意味着什么?背后又付出了何种努力?

今天,我们来算笔账,一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粮食账。

今年是近年灾情最严重的一年?

不是!

郑州1小时下了三分之一的年降雨量,太原被倒进约 98 个西湖……似乎那些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气象灾害在今年齐聚首,都被我们遇到了,但从全局来看,今年仍是近10年农业灾情最轻的一年

我们先看受灾面积。从全局来看,山西陕西550万亩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只占全国秋粮面积的0.43%,产粮大省河南秋粮受灾面积1100万亩,占全国秋粮面积不到1%。总量环比来看,近10年我国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3.6亿亩,2020年农作物受灾面积2.99亿亩,今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亿亩左右,远低于往年。

再来看受灾程度。对农户个体来讲,损失是惨痛的,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减产。但不幸中的万幸,“八月十五定收成”,山西的雨下在10月,玉米已经成熟,影响更多的不是产量而是秋收和秋种的进度;台风“烟花”登陆期间,江苏高标准农田里排水畅通,近1000万亩在田作物受损甚微;暴雨过后,河南绝收的525万亩地块,抢抓时间改种补种。

从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看,今年我们农业的灾情,应该是近10年最轻的一年。可以说,除了灾情较重的地区外,全国大部分主产区秋粮的长势都很好,点状发生的灾害并没有改变秋粮丰收的基本面

 

粮食是“抢”出来的

 

人类农业史,就是一部与老天爷抗争的历史,无终不休。

在预测和抵御灾害面前,我们总是显得很渺小。即使是发达国家,24小时的暴雨预报准确率也仅有22%。

但我们绝不是坐以待毙。能播一亩是一亩,能收一亩是一亩,能少损失一点是一点,就是要一粒一粒的,把粮食抢回来。

面积是丰收的基础。

今年是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第一年,粮食面积的增与减,成为考核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把尺子。

保面积难,增面积更难。层层分解任务、逐级压实责任,除了辅之以义外,如何在现有土地数量天花板下,再为耕地、为粮食增加一点空间呢?

我们借用36计来简单举例。

釜底抽薪。各地整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力度空前,严守耕地红线。

反客为主。想要粮食安全,还是得稳住实际的种粮人。今年,一系列“实惠政策”出台,加大转移支付和种粮补贴的力度,让种粮的人和地方不吃亏、有奔头,激发了地方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为夺取粮食丰收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前不久,202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已经公布,每斤为1.15元,比上年提高了2分钱,这也给种粮农民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无中生有。一边抓撂荒地治理,一边调结构,玉米等高产作物面积增加超过2000万亩。在黑龙江省绥化市,玉米面积增加了64万亩,仅面积增加一项,预计增产就达7亿斤。

数据显示,今年秋粮作物面积预计达到12.9亿亩以上,稳中有增,实属不易。

 

单产是丰收的关键。

在许多地区,提高单产的第一个应对措施,就是提早在品种上下功夫。选育和选用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就像那些能赢在起跑线上的天才,即使同一口井浇灌,同一把肥料撒施,也总能遥遥领先,省心又高产。

保持高产还离不开有效的病虫害防控。“虫口夺粮”既是一场歼灭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今年因为多地的持续降水,水稻“两迁”害虫、草地贪夜蛾、粘虫、玉米螟等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直接威胁着粮食生产安全。

统防统治,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事关国家每年10个亿的补助资金,事关省市县无论如何也要拿出来的财政资金。防控布局、防控技术、防控措施,拼人力、物力、脑力、财力,才拼得过虫害的一张嘴,拼得赢粮食丰收。

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无疑是粮食产量高位爬坡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耕地的质量总体还不高,中下等质量的耕地占到70%左右,在“藏粮于地”上有巨大的发挥空间。

今年1-9月,我国高标准农田已完成全年任务量的65.2%,年底前能够确保完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任务。长期来看,如果能完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就相当于在全国新增加了2.75亿亩耕地,而且还是旱涝保收的耕地。

减损是丰收的潜力。

有数据统计,从收获到零售前,全球供应链环节损失的粮食约占到总产量的14%。在耕地资源有限、增加播种面积十分困难的今天,可以说减损就是增产,是增加粮食供给的“无形良田”。

今年开始,在农业农村部门的宣传动员下,许多农民开始主动要减损。秋粮机收损失率降低1个百分点,秋粮至少挽回70亿斤损耗,相当于国人的饭碗中多了70亿斤粮。

在长势良好的产区,农机作业精细而有序,而在严重洪涝的产区,农民划着小船,甚至赤着脚、淌着水,千方百计也要到田里去。他们在齐腰深甚至齐胸深的积水里,徒手掰下一颗又一颗玉米。他们脑子里也许没有“减损”这两个字,但珍惜粮食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截至10月30日,全国秋粮收获已近九成,全国情况来看有增有减,在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努力下,增得比减得多,算总账,全国秋粮是增的,粮食供应完全没问题。

丰收,不是一种粮在奋斗。

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三,尽管其丰收之路颇有坎坷,但夏粮、早稻这两季已经丰收到手,合计增产74亿斤。三季产量相加,丰收,稳了!

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年的努力,我们众志成城的不光有抵御灾难的决心,更有守护粮食安全的责任。但我们不应该因为总量的增加,而忽略农户个体的付出,也不能因为今年的丰收,而忽略来年的不易

我们应该看到,秋雨连绵增加秋收成本,影响秋种进度。截至10月30日,全国冬小麦播种进度比往年慢了8.7%,不利于培育冬前壮苗。也应有此觉悟,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仍要有饭碗不保的警惕,仍需努力让优质农产品优价,帮助农民增加收益。

纵使前路漫漫,荆棘丛生,面对丰收,中国人永远保有奔赴星辰大海的决心和勇气!

分享: